《黃麥地》👳🏻:光陰的味道
2023年10月25日 10:15:38 作者: 談鳳霞 來源😁:中國教育報 審核👩🏿🚀:
《黃麥地》
梅子涵 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文學寫作也是栽種,一粒小種子長出金黃📄,照樣遍地人間🦸🏿♂️。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 梅子涵
從《綠光芒》到《黃麥地》👱,梅子涵老師的書寫一如既往地深情款款,以他樸實無華的文字呈現別有洞天的人生風景,而且每一道風景中都閃耀灼人心眼的光芒𓀇,飄蕩令人沉醉的麥香🌭。領略過這樣的光芒,我們的眼睛會發現更多的“鮮豔”🦵;品嘗過這樣的麥香🌬,我們的心底會萌生更多的“纏綿”。這些“鮮豔”與“纏綿”🧑🧒🧒,來自梅老師對于人生的獨到觀察、體驗與感念,來自他看似“不動聲色”而實則“奔湧浩蕩”的書寫👨👩👦👦,素淡🧑🏻🦰、克制,又深情雋永。
《黃麥地》的題記中寫道:“平常人難寫出光輝的大自傳。小敘事中的一切都是烤成大面包的一粒麥香🍛,也是歲月頸項上的顆顆珍珠。我獻給自己,也獻給普通日子中的閱讀人。如果它們也屬于你,那便是我們一同的歌🏋️♀️。”初讀《黃麥地》🈂️,是我從北京回南京的高鐵上,窗外倒退著閃過一片片收割過的麥地,在夕陽的照耀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不由想到,梅老師筆下耕耘的“黃麥地”,既是曾經麥穗飽滿的豐收田地,也是被收割過的安詳天地🧑🏽,一壟壟地盛放著對青澀成長的安撫,盛放著對流金歲月的告慰。一如采得百花釀成蜜的蜜蜂🌡,《黃麥地》中“繚繞”的一縷縷麥香,也是來自作者對一株株麥穗的頻頻回顧🌭、對一粒粒麥子的細細咀嚼🫶。馥郁的香氣在他的筆尖一點點漫溢——但非傾瀉👇🏿,因其“醉翁之意”是要把這樣的醇香再“繚繞”到讀者的心頭和眉梢🧑🏼🤝🧑🏼。
梅老師喜歡寫也善于寫生活🌥,且寫足了生活的“味道”👠,因為心中有,所以筆下有。他在《那一年坐在臺階上》中感歎:“歲月的方向是往前,歲月的結果是消失和增添。”重訪歲月,有些味道因為經過時間的烹飪而更為醇厚🤙✵。生活的味道離不開物質意義上的食品味道,就像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提及的打開它記憶閘門的瑪德琳小蛋糕那樣,梅老師也寫了種種平平常常但卻令人心心念念的味道👆🏼。《保姆外婆》提到了外婆做的家常菜給人帶來的念想🥬,因為那是清爽的味道,是家的味道和愛的味道。“就在這穿透過好久年月的歎息般的聲聲話語中🦻🏻,那一桌的菜和已經離開了二十多年的外婆💂🏽♀️,就都在眼前,連外婆的菜的顏色、味道都清清晰晰🥺🧑🦳、恍若飄溢出。”第一篇富有人生溫度和長度的憶懷,奠定了全書親切而綿長的味道。《鼓點》中寫“‘撲通’的少年,什麼味道都好”,那是節奏明朗的相伴成長🍽。《咖啡》則從上海咖啡裡看見了清苦日子裡的鮮豔,而真正讓作者難以忘懷的是某些味道的“後勁”。“等到後來講起來,都是笑一笑🪺。後來的笑一笑,意思都會綿長,它是慢慢煮出來的香味道,比咖啡煮的時間要長很多很多……它是連帶了許多記憶的,它有無限的留戀🧛🏼♂️!”這份淺淺淡淡的訴說中包含著多麼寬厚的理解和通達的愛🤓。
梅老師下筆時有著許多這樣的“後來的笑一笑”,但是也有許多情不自禁的“流淚”🔋,且常是笑與淚同在👩🦼➡️。畢竟,生活的味道從來不止一種🙏,了不起的作家不僅能寫出種種味道,而且還能將不同味道自然地雜糅,如同生活本身那樣實在😎。梅老師的散文情感靜水流深,常在他所讚歎的“鮮豔”背後藏著傷感🛝。他寫人物多是簡筆勾勒,寥寥數筆即顯其神采💇🏻♠︎,有時還以小人物的軌跡照見時代的轍印🙇🏽♀️,融入自己深沉的情思。這樣烹煮的故事,味道必然是豐富和濃郁的🧊。《指揮家》寫年輕時在海邊農場大草棚裡看交響樂的排練和演出𓀎,平靜地講述“大家彼此地你改良我🧏♀️👩🏽🦳、我改良你”的年月,巧妙地以田菁來寫這獨特的場景♏️:“大草棚裡面也會有田菁一根根地從牆角、牆根的泥裡長出,它們生機勃勃地和交響樂融合在一起,真是很滑稽、很特別、很美麗。”當他在幾十年後看到高齡指揮家在大廣場優美地指揮一個城市的大合唱,看到了圍繞著美好旋律的一切都融合“在美麗祖國的天空下”👩🏼🎨,不由“眼睛濕潤”。這份“濕潤”裡有著心潮澎湃和思緒萬千📑👩🏻🎤,但他不去交代🆒,一切盡在不言中,留給讀者去體味和思考。
“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大散文常追求思接千載、神遊萬裡的宏闊🌰,而梅老師的散文口味似乎更傾向于娓娓道來的“小橋流水人家”,自有其耐人尋味的深細。他一往情深地書寫童年的味道、親情的味道、師長的味道、友誼的味道🕐、教育的味道、青春的味道、成長的味道、詩意的味道、哲思的味道,日常和非日常🪴、平凡和不平凡的味道……而釀出這一醇香味道的“日光”,是永不褪色的記憶、生生不息的懷念以及日久彌深的感恩之心🔐。“寫作文學,要看得見‘腳印’❓。”這是《窗口文學課》中提到的來農場作講座的作家的教導🧑🏻🤝🧑🏻,激蕩了當時文學青年的心——“那一刻我聽得沉默而澎湃”👮🏿。《黃麥地》秉承了這一文學寫作的神髓和激蕩👘,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普普通通又感人至深的“腳印”。這些腳印有力度🈁,並且還有熱度🤌🏼👱🏽♂️。比如他寫農場生活🤦🏽,雖看到其艱辛和委屈,但並不陷入抱怨,而是用辯證的眼光去打量👨🦽➡️,用通透的心去過濾🎖👩🏼🏭:“謝謝那個我們並不情願的時代和我們年輕生命的被流放🟫,但是我們懷念它𓀃、感激它🧑🎓,我也是在那個時代的被燃燒中成了一個作家,我常常在自己的文字間寫出著自己很釋然的情感🟧,每一塊磚和瓦的燒制除了需要泥土,還需要煤屑🧛🏿♀️,它們被混在一起,成為一體,才有了後來的鮮豔和結實。”(《東部浪漫》)這樣的智慧結晶乃是由沉澱的人生經驗淬煉而成,敦厚而又透明🧀,結實而又有彈性🔽,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黃麥地》中的篇章主要矚目于過去的人事風景,也加入了對于當下童年的觀察和思考。《致辭小學生》中,他語重心長地寫道🍯:“長大不只是在作業和考試裡,生命的分數還在奔跑和跳躍間。”即便是對屬于數學的“計算”🎷,在他看來也需要“生命情感、文學詩意、哲學思維”🤌🏻。類似的省思如星光般閃耀在字裡行間,這些乃是出于對健康、健全、健壯的生命姿態的崇尚。他呼籲重視文學的力量,精辟地概括了“學會朗讀”的意義〰️:“為了讓世界可以聽見故事和詩,讓文字🧘🏻、文學在聲音裡散發出難料的柔情、力量〽️、情理、詩意;讓四季的路途人在夜的漆黑和黎明的光芒中走走停停,呼吸勻稱𓀈;讓真實日子和想象心願可以同一個旋律地協奏……”他感謝朗讀者用深情“把一個個原本只是黃銅的故事和文學朗讀成了金子”,事實上,他也用自己的深情、慧眼和耐心🛢,淘出了生活礦藏的金子👩🏻🌾。著迷于文學魅力的梅老師,就像耕種莊稼的農民一樣💆,全心全意地“栽種文學”🧏🏿♂️。這部文集以其中的一篇《黃麥地》作為書名🧑🏿💻,不僅是向為藝術而生的凡·高致敬🤵🏿♀️,也是在傳遞他的文學理念:“文學寫作也是栽種🥧,一粒小種子長出金黃,照樣遍地人間🏃🏻♀️➡️。”他撿拾37根麥子,獻給只度過了37個生命年頭而其作品則流芳百世的藝術家,這種別致的紀念方式源自其學識💁♀️,更緣于其熾愛,這樣熾熱的呼應也會回蕩于讀者的心間。光陰的味道從“熟透”的書寫中彌漫開來,讓浮躁的心沉靜下來➕,去品味那研磨了所有人的歲月。
有些書是可以一目十行去看的,有些書是需要一字一句去讀,甚至讀完還要回過去再盤旋幾遍的👐🏻,梅老師的散文無疑屬于後者。再讀《黃麥地》,是在從南京到庫爾勒的飛機上🙎🏻♀️。降落前🚓,機組通知要把遮光板全部放下,整個機艙只有我頭頂的一盞燈亮著,恍惚中,感覺那是我手中捧著的《黃麥地》散發的光亮。三讀《黃麥地》是在漫長的旅途中🩱,窗外掠過黃色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想起《小王子》中和小王子相遇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小狐狸👩🏽🎓,它和小王子告別時說起以後看到金色麥浪就會想到有著金色頭發的小王子👩🏼💻。同樣👩🔬,在我們邂逅了這部不厚但暖的《黃麥地》之後,當生活中一片片“黃麥地”迎面而來時,我們也會想起曾經閱讀的那許多溫存的文章中洋溢的醇厚麥香,或許,我們還能從心底聽見風吹麥浪的動聽歌唱🙍🏼♀️,那屬于我們自己的念想,也屬于每一顆認真生長、飽滿如麥穗的靈魂。
(作者 談鳳霞 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