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兒童節專題】繪本裡的兒童世界

2023年06月01日 08:59:13 作者♻️:黃 強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01日 13版) 審核:

畢翠克絲·波特博物館內景 賈元熾攝

羅爾德·達爾

揚·阿姆斯·誇美紐斯畫像

《愛花的牛》一九六八年版封面

《愛麗絲夢遊仙境》插圖

彼得兔經典形象

   兒童繪本是一種將文字敘事與視覺圖像相結合的文學體裁⛓,通過生動活潑的圖畫,更易于激發兒童讀者的閱讀興趣,營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視覺媒介的刺激和人類想象力的催化,兒童讀者可以置身于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中,沉浸在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裡,與書中人物締結共情關系🎞,甚至成為情節發展的組成部分💂🏻。客觀而言🧖🏼‍♀️,繪本對于兒童讀者的認知能力提升、知識儲備增加☢️𓀅、社會經驗啟蒙以及道德是非觀念的形塑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Ⅰ 早期兒童繪本

   在現代兒童繪本出現前,早期兒童繪本藝術經曆了較長時間的發展和自我塑造過程📄,逐步由教育啟蒙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具有文學性的跨媒介文學文本⟹🙅🏽,並在一定時代和社會背景的推動下,出現了商業化🧀🧑🏽‍✈️、產業化、職業化的發展趨勢🎡。

   早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出版于我國的《日記故事》中就可見到插圖的使用。1658年,專門針對兒童創作的插圖版圖書《世界圖繪》在紐倫堡刊印出版🧗🏻‍♂️。該書被認為是西方第一本兒童繪本,由被譽為“教育學之父”的17世紀捷克教育家揚·阿姆斯·誇美紐斯所著🦸🏿。在《世界圖繪》中𓀇,誇美紐斯實踐自己的教育理論🤙🏿,將全書分為150個章節,用拉丁語和德語寫成👹,內容涉及人類、自然🧑‍🦼‍➡️、社會等領域🧑‍🧒‍🧒,並邀請保羅·克羅伊茨伯格為全書繪制銅版印刷插圖。

   《世界圖繪》一經出版便迅速傳播,風靡歐洲👨‍👩‍👦‍👦,問世第二年便有了英文譯本。該書的創作方式也展現出兒童繪本的常見特征,即一本繪本常由兩位作者合作而成。其中一位負責書寫文字內容☸️🚼,另一位則負責繪制全書插圖🏓。在文字作者和插圖畫家的協作下,繪本中的文字敘述😇、情節發展與插圖相輔相成🍛,有助于兒童讀者加深理解🧝🏼,也有利于展現故事情節。

   但較之現代意義上的兒童繪本🚵🏼🦸🏽‍♂️,《世界圖繪》更像是一部為兒童讀者撰寫的插圖版百科全書和詞典。相比之下,18世紀英國作家👨🏿‍💼、出版商約翰·紐伯裡于1744年出版的《美麗的小書》更像現代意義上的兒童繪本。該書為每個英文字母搭配朗朗上口的短詩,並配有描繪相關場景的插圖畫作,旨在啟蒙兒童讀者的語言能力。有趣的是,《美麗的小書》之所以能在外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並非完全因為其首次呈現出現代兒童繪本中普遍具有的文學性🧑🏽,還在于它對兒童文學市場的開拓。據載,當時該書售價原為6便士🌡,但常隨書搭售一個小球(給男孩)或一個針墊(給女孩),售價隨即漲至8便士。有學者認為👩🏿‍🎤,紐伯裡的繪本圖書不僅滿足兒童讀者群體的閱讀品味👇🏿,同時也迎合新興中產階級的文化訴求🧑🏼‍🤝‍🧑🏼。這使得紐伯裡的兒童書籍迅速走紅👨🏽,開拓了兒童文學消費文化和銷售市場。鑒于紐伯裡對歐美兒童文學發展的貢獻🌥,國外曆史最悠久的兒童文學大獎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19世紀,隨著機器印刷技術的廣泛使用🧑🏻‍🌾、大眾閱讀群體規模的持續壯大和新興中產階級消費文化觀念的發展⚠️,歐洲兒童繪本產業的發展條件日趨成熟✍🏿。一些傳統童話故事被改編成繪本作品👲🏻💾,再次與廣大讀者見面。另一些兒童文學作品也緊跟潮流,在書頁中加入插圖。以英國著名作家劉易斯·卡羅爾1865年出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例,書中加入了約翰?坦尼爾爵士繪制的多幅插畫,圖文並茂🥬,使讀者得以沉浸在女主人公的奇幻旅程中,被認為是西方文學史上最成功的兒童文學作品。在20世紀初🦻🏻,兒童繪本故事甚至還被囊括進面向家庭婦女讀者群的刊物中💂🏽‍♀️,供家庭主婦讀給孩子聽,例如,《女士家居雜志》《婦女家庭伴侶》《好管家》等👩🏿‍✈️。

   除了改編經典,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兒童繪本也不乏一些原創佳作,例如,德國作家海因裡希·霍夫曼的《蓬蓬頭彼得》和威廉·布施的《馬克斯與莫裡茨》、比利時作家本傑明·哈比耶的《小鬼丁丁》(該書主人公後常被認為是比利時作家埃爾熱《丁丁曆險記》的原型)、英國女作家畢翠克絲·波特的《彼得兔》系列等🍽。以波特的《彼得兔》系列為例,第一部《彼得兔的故事》塑造了一只名叫彼得的淘氣小兔子形象🎴,講述了淘氣小兔彼得不聽媽媽的忠告,擅自闖入麥克格雷戈先生花園後被追逐並最終成功逃脫的經曆🪺。故事結尾頗為溫馨,彼得經曆冒險後回到家中,由衷感到家庭的溫暖和母親的關愛,並在喝了媽媽泡的一杯洋甘菊花茶後,美美地進入了夢鄉。較之早期繪本作品,這些作品中插畫的數量和比重增大且逐步出現由職業插畫作家繪制的彩版圖片,為小讀者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Ⅱ 走向成熟的創作風潮

   進入20世紀後,兒童繪本創作和出版的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為後續現代兒童繪本的普及奠定了基礎👩‍🦼‍➡️。在此期間,外國文壇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兒童繪本作家🙏,如蘇斯博士(本名為西奧多爾·蘇斯·蓋澤爾)、羅爾德·達爾、莫裡斯·桑達克、卡瑪·威爾遜等。他們的作品常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選用卡通化的各類動物作為故事的主角,為讀者呈現一個個多姿多彩的童話世界🚣。蘇斯博士在《戴高帽子的貓》中以一只戴著紅白條紋高帽的貓為主角🙇🏽‍♀️,講述了它與兩個獨自在家的孩子間的故事。在他們的遊戲中,戴高帽子的貓時而表演雜耍,腳踩圓球𓀎,手頂家具,時而展現魔力,使風箏在屋內飛起,將照片從牆上震落,並在孩子媽媽回家前的一刻,神奇地將一片狼藉恢複原樣🕕。這類故事與很多西方經典文學作品不同💆‍♂️,沒有波瀾壯闊的曆史史實👆🏻,也沒有發人深省的哲學思辨💁🏽‍♀️,這些作品通過或溫馨感人、或鼓舞人心、或詼諧幽默的故事向兒童讀者傳遞著關于愛↔️、勇氣、信念🏑、親情🧙🏽、友情等人生經驗。

   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的兒童繪本創作也呈現“多點開花”的發展趨勢,出現了大量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兒童繪本作家和作品🎖🛌,例如🌰,瑞典女作家艾莎·貝斯蔻的《派樂的新衣》🧏🏻‍♀️、法國作家讓·德·布呂諾夫的“大象巴巴”系列繪本、荷蘭著名兒童繪本作家迪克·布魯納的“米菲兔”系列繪本、芬蘭作家托芙·揚松的“姆咪谷”系列故事、法國作家安娜特·緹森和德魯斯·泰勒的“巴巴爸爸”系列叢書等。直至今日,這些作品依舊是兒童讀者的常讀書目🧔🏼‍♂️,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衍生出大量周邊產品。

   而在歐洲以外地區,現代意義上的兒童繪本創作雖然起步略晚,但後勁十足,在近幾十年湧現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新星🙅🏽‍♀️。在這批作家中🏗,中國作家蔡皋、彭懿、熊亮、楊永青等都已擁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而出生在南非的澳大利亞女作家瑪格麗特·維爾德🧝‍♀️、尼日利亞女作家阿提努克和羅拉·碩內英、加納女作家鮑西亞·戴麗🫰🏽、肯尼亞女作家瓦努麗·卡西烏、坦桑尼亞女作家納西達·伊斯邁爾等也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這些作家的創作往往從新的視角入手🤦🏽,將本國文化和傳統作為描寫對象,使更多國外讀者了解當地曆史和現狀,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時深入思考了諸如身份認同、族裔傳統等現當代文化研究關心的話題🤟🏻。

   兒童繪本不僅具有娛樂功能,同時也有顯著的教育功能。在許多國家,兒童繪本常被選作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教材🟧,旨在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數學計算能力👨🏼‍🎨、想象創造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牛津閱讀樹》系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系列叢書包括800多本繪本,書中使用簡單的語言和圖畫🧀,力圖提高兒童讀者的發音能力和表達能力🧺。除了語言維度的訓練外,具有教育屬性的現代兒童繪本還可以使兒童對深奧的哲學問題形成初步理解。例如,麥克·巴內特和卡森·埃利斯的《愛是什麼?》就通過幽默的故事情節和精彩的插畫,向兒童讀者展現了愛的內涵和真諦。

   兒童繪本在全球範圍內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出版業的進步。如果說圖書出版產業孕育了兒童繪本的誕生,那麼兒童繪本創作的成長則反哺了出版產業的發展。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英國出版商格蘭特·理查茲以及美國卡珀斯和萊昂出版社都曾分別出版兒童繪本系列叢書🧓◽️。20世紀中期💸,美國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和哈珀兄弟出版社分別發行“金色童書系列”繪本和“我能讀”系列繪本叢書,其中不乏《鵝媽媽童謠》《不聽話的小火車》《親愛的小熊》以及由“恐龍爺爺”悉德·霍夫創作的《丹尼和恐龍》在內的經典作品。在同一時期,著名德裔兒童文學家蘇斯博士夫婦與友人共同創辦啟蒙讀物出版社🛋👲🏿,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兩年內,該出版社的年度營業額飆升至百萬美元以上🧑🏿‍🎨。同時,隨著兒童繪本的普及🧑🏻‍✈️,一些針對繪本的文學獎項也應運而生🫰🏻,例如🎫,紐伯裡獎、凱迪克獎、凱特·格林納威獎、蓋澤爾獎、艾爾莎·貝斯蔻獎等,我國的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也在這一領域擁有很高的聲譽。此外,一些傳統的文學大獎也增設與繪本或插圖相關的獎項🛢,例如安徒生文學獎等👩🏻‍🌾。

   另一方面,20世紀隨著電影技術的流行💆,一些繪本故事陸續被改編🤴、翻拍成電影或短片🧑🏿‍💻,走上大銀幕。例如曼羅·裡夫和羅伯特·勞森的《愛花的牛》🏃‍♀️,該書主角是一頭名叫費迪南德的西班牙公牛🥧,它不喜爭鬥,傾心于花香🏃🏻‍♀️‍➡️。由于體型健碩,它在陰差陽錯中被帶往馬德裡參加鬥牛表演,卻在表演中癡迷于觀眾拋入場內的鮮花💁‍♀️,感動了眾人,最終逃脫被鬥牛士刺殺的命運。該作品于1936年出版後,好評如潮➕,當年就售出一萬四千餘冊。根據《生活》雜志的數據統計,該書次年銷量猛增至六萬八千餘冊🧎‍♀️‍➡️🥽。而在1938年,其銷量繼續上升,達到約十五萬五千冊👐🏻,一舉超越小說《飄》💧,成為美國暢銷書榜的第一名。同年🛐📷,迪士尼公司創始人沃爾特·迪士尼相中《愛花的牛》🚓,將其改編成動畫短片《公牛費迪南德》,並斬獲193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2017年,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和藍天工作室重新制作《公牛費迪南德》的新版3D電影,深受兒童觀眾的喜愛📧🙆🏽‍♂️。此外,包括桑達克的《野獸國》和羅爾德·達爾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在內的許多其他繪本作品也都在改編後登上大銀幕👩🏽‍🎓,在不同媒介上與老讀者和新觀眾相聚👩🏼‍💻。

Ⅲ 面向未來的多元創新

   早期傳統兒童繪本的形式多為單調的圖文結合👩‍🔬,旨在教授兒童讀者在成長過程中必備的基礎知識和語言詞匯。概念繪本、啟蒙讀者繪本、非虛構類兒童繪本等傳統繪本都傾向于通過說明性文字和生動插圖的搭配,向讀者灌輸關于字母文字🥑、句型語法、形狀顏色和自然科學的知識🧗‍♂️。而在新的曆史時期🗓,兒童繪本呈現出多元化、科技化、互動化的特征。針對多元化的閱讀需求💇🏻‍♂️,繪本的書本設計不再是單一的紙質書頁印刷,出現更加多樣的設計風格和材料選擇,各種不同類型的繪本書籍層出不窮🔮。

   在這類兒童繪本中,我們可以看到更加符合和照顧嬰幼兒行為特點的硬卡紙繪本、布藝繪本和柔軟塑料繪本🙆🏽‍♂️。這些針對書本頁面材料的創新設計增強了兒童繪本的耐用性,使書頁不易在嬰幼兒的閱讀過程中輕易地“四分五裂”👩🏻‍🦳,同時也延長了書本的使用周期和利用率😌,減少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此外,我們還能見到許多做工精美、設計巧妙的立體故事繪本、觸覺繪本🕵🏽‍♀️、聲音繪本和香氣繪本。這些類型的繪本從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的感官體驗出發👨‍👧‍👧,為兒童讀者提供直觀認知體驗,幫助他們提升幾何空間思維能力。通過寓教于樂,這類繪本也有助于構建兒童對外部世界的基礎認知。英國八卦烏鴉出版社的有聲讀物系列叢書⚈、美國作家多蘿西·孔哈特的《拍拍小兔子》都是這類繪本的代表作品🧗🏼。

   還有一類新型兒童繪本,它們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對于前沿文學理論和教育學觀點的應用與實踐🌶。諸如“翻翻書”(書頁上設計有小塊翻頁,讀者在翻開那些小頁面後,可以看到其他圖片和文字)、無字兒童繪本、角色扮演型兒童繪本等新型繪本提高了兒童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參與度,成為故事情節發展進程的一部分📤,甚至決定了情節敘事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少年兒童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英國尤斯伯恩出版公司的“揭秘”系列叢書🤾🏻、英國作家雷蒙·布力格的《雪人》🎸、美國作家大衛·威斯納的無字繪本以及日本作家特羅爾的《屁屁偵探》系列都是這類新型兒童繪本的代表作。以《屁屁偵探》系列叢書為例,兒童讀者通過主人公屁屁偵探的敘述視角,參與到主人公的辦案過程中,在書頁中密密麻麻的人群或物品中尋找目標,並最終破案。在這一過程中🤟🏼🌊,兒童讀者的參與性、專注度、思維能力🖕、成就感都可得到提升🧑🏿‍💼。

   客觀而言🎵,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技術應用和傳統閱讀方式的結合變得愈加深入。雖然傳統紙質兒童繪本依舊是不少家長和兒童讀者的首選,但智能繪本書籍、電子書籍和有聲讀物的出現為兒童讀者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閱讀選擇。此外🛃,隨著科技在兒童繪本閱讀領域介入程度的不斷加深,一系列相關的學術研究也逐步出現🤶🏽💆。有些研究專注于探索電子繪本與傳統紙質繪本在閱讀體驗方面的過程差異——例如哪類繪本更有助于兒童讀者理解故事情節;有些研究立足于分析兒童讀者群體在閱讀電子和紙質繪本後產生的不同反應——例如哪類繪本更有利于兒童讀者回憶和複述故事情節🦏。同時😜🫛,另一些研究則試圖探索電子閱讀媒介與傳統閱讀方式共存的可能性——例如在傳統紙質繪本讀物中植入發聲器等電子設備是否更加有助于兒童對于故事內容和知識的掌握。也許💂🏿‍♂️🚴🏻‍♂️,我們在不久的將來還能見到VR(虛擬現實)兒童繪本,看到AI自動繪圖的人工智能繪本乃至一些我們目前還無法預見的高科技兒童繪本🧙🏿‍♂️。

(作者:黃 強,系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杏宇平台副教授、英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