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宇平台首頁

杏宇平台網站xml地圖

從中華文明創新性看中華民族進取精神和無畏品格——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三

2023年06月14日 08:52:40 作者♻️: 來源👳🏻:胡浩 胡喆 溫競華 李恒《光明日報》(2023年06月14日 01版) 審核:

惟希望也⛓,故進取;惟進取也,故日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中華文明能夠曆經5000多年曆史變遷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是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這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後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在浩瀚星空留下圓夢飛天的壯美航跡🧘🏽。

以天為盤🫎,以星做子。“神舟”“北鬥”“嫦娥”“祝融”……從一個個航天器的命名中👱,人們讀出了千年問天的“中國式浪漫”,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又彰顯著當代中國人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性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內生動力——

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成都博物館,一組西漢“提花織機模型”令人驚歎🕝。

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鎮老官山一座西漢時期的墓地中,四臺泡在水中的竹木質地織機模型重見天日。

“梭過之後☸️🚼,居然花現”🏓。經過研究人員修複,2000多年前的先進織錦技術,攜著蜀錦的流光溢彩🍛,穿越時光🧝🏼,款款而來。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正如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所指出的,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

以古之規矩🧑🏽,開今之生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應時代命題中煥發新的活力——

《貨郎圖》的貨攤中放著什麼?《清明上河圖》裡的店鋪在賣什麼𓀒?《滕王閣圖》的鬥拱結構是什麼樣?曲阜孔府珍藏的《三聖圖》裡的奧秘是什麼?

這些讓人好奇的問題👇🏿,通過“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不但可以找到答案👨🏽,還可以讓觀者“走入”畫中、身臨其境。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准、高度重視🧑🏻‍🌾、持續關注⚠️,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曆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

數字化匯聚👩、數字化共享,讓這些納山河萬景、曆上下千年的傳世古畫,生動呈現、煥發生機。

從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到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文化創造與文化自信相互激蕩,彰顯時代精神、升騰中國氣象。

一條運河,溝通南北;一橋飛渡🎴,長虹臥波🫳🏼。

位于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拱宸橋,始建于明代,是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終點標志。

橋東岸,運河文化廣場上遊人如織,精美浮雕訴說著旖旎瑰麗的運河故事;橋西岸,“大運河新三館”——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大運河數字文獻館、大運河數字影像館,以信息化手段全景還原大河前世今生……

文脈綿延🂠、熠熠重光,喚醒了人們最深沉的運河記憶。

曆經滄桑、生生不息,開辟了文明發展中的嶄新境界👐🏼。

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體現的是“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高度,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弘揚和創新發展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思考𓀎,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論斷🧏‍♀️👩🏽‍🦳、重要思想🪬👱🏼‍♀️、重要觀點。

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徹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匯澎湃💆‍♂️,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充滿時代生機。

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是中華民族的無畏品格

創新,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精神品格。

“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于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情”🆒,在談及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時,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一個“敢”字🍨,折射出在幾千年曆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心懷夢想、不懈追求🌰,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在風雷激蕩中挺立潮頭,在闖關奪隘中開拓新局☝️🐞。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革故鼎新的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清晨🧔🏼‍♂️,複興號高鐵列車從北京西站出發,一路向南,駛向雄安新區𓀍。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匯報時指出:“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曆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

從空中俯瞰🫡,南北走向的京雄城際宛如一條飄帶🈁,連接著北京與雄安新區🤌🏼👱🏽‍♂️。千年古都和未來之城正日漸緊密聯系、相融一體,煥發出蓬勃生機。

起筆是世界眼光👨‍🦽‍➡️,落筆為時代標杆🧑🏿‍🎨,走筆成千年大計🤟🏻。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智慧🟧,“丹心未泯創新願,白發猶殘求是輝”的信念🧛🏿‍♀️,“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的追求……一脈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創新精神,深深熔鑄于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也形塑著當代中國的嶄新模樣。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始終以創新為支撐🧺。無論是在中華大地上耕耘繁衍,還是遠涉重洋開創新的天地,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兒女始終秉持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曆程。

從“盤古開天”“神農嘗百草”“誇父追日”的神話傳說,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荀子“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的志向理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不懼艱辛、迎難而上、勇于追夢的價值認同,滋養中華民族堅持守正創新的勇毅氣概和執著精神🙇‍♂️。

河南南陽溫涼河畔🛋👲🏿,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醫聖祠樹木蔥蘢。這裡見證著我國傳統文化瑰寶之一的中醫藥的發展,銘刻著人類與自然疾病作鬥爭的曆史🧑🏿‍🎨。

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醫聖祠觀古今🧑🏻‍✈️,並強調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

曆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正是因為能夠識變應變求變,中華文明才能曆盡劫波從未中斷,中華民族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我國文化建設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全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國家需要先進的價值觀導航定向🥐👰🏿,社會需要能夠凝心聚力的共識引領發展🧑🏿‍💻,大眾需要明確的准則規範行為。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與師生一起座談。座談中,總書記的一席話道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間的關系:

“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無論是以“中國夢”喚醒中國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還是將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創造性凝結于核心價值觀中,推動形成崇德向善、奮發向上的社會風尚,習近平總書記以文培元、凝神鑄魂,不斷增強國民的志氣🫣、骨氣、底氣,匯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源頭活水🚓,潤澤千年。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縱深推進的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迸發蓬勃活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新的曆史起點上為民族複興立根鑄魂,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𓀇。

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征程上👩🏻‍🦳,更需要以史鑒今😌,更需要以中華文化開拓進取🧛🏽、不懼挑戰的精神品格應曆史之變🪅、解時代之問👨‍🦱。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守正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和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賀信中強調👨🏻‍💼,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一件件文藝精品、一場場文化盛宴背後,是新時代我國文化事業日益繁榮興盛,是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

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曆史文化遺產生動述說著過去,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系列圖書《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深受讀者歡迎,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典籍裡的中國》海內外熱播,國潮文創、古風漢服等成為時尚……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滋養美好新生活。

固本開新🤟🏼🌊,綻放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時代華彩——

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搭乘“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中國文物工作者將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布放在海底🧑🏿‍💼。

神秘的古代沉船🎵,曆經500多年👩🏼‍🦱,與深海考古隊“相約”在萬頃碧波之下。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熱土上生生不息、繁衍壯大,把火熱的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曆史、積澱成文明。考古工作者的雙手拂去歲月的塵埃,揭示中華兒女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時代精神🤸🏿‍♀️,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既要一脈相承、曆久彌新📙,也應與時俱進✌🏻、固本開新❇️。以自強不息、砥礪奮進的文化創造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我們一定能夠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變中求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曆史長河波瀾壯闊。人類追求現代化的曆史,也是一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推陳出新的曆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年代逐夢現代化,對文明的信仰、對文明的珍視、對文明的堅守👿,至為關鍵。

2023年3月15日晚👩🏼‍🎓🧜🏼‍♂️,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並發表主旨講話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世界文明曆史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

充分挖掘各國曆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們就能激活文明進步的源頭活水,不斷創造出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汲取奮發進取的智慧力量📳,鍛造堅忍無畏的精神品格。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定能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 記者胡浩、胡喆👮🏿、溫競華、李恒)

分享到:
杏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