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選】科技觀的曆史演進與時代意蘊
2022年03月21日 15:42:55 作者♻️:王伯魯 來源👳🏻:《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21日 15版) 審核:
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認識科學技術本質、特點、體系結構、發展規律及其在社會演進中的地位與作用的總觀點、總看法,科技觀已經成為人們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技觀及其結構
從科學技術史看,科學與技術是源流、屬性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兩種文化形態💂🏻。科學面向未知事物🧖🏼♀️,是理性傳統的產物;技術面向“未行”事物🦀,是工匠傳統的產物🪹,遠比科學的曆史更為久遠。近代前📄,科學與技術基本上處于相對獨立的並行演進狀態⟹🙅🏽,彼此之間較少溝通交流。近代以來,在資本擴張和工業化進程的推動下,科學與技術之間的互動交流趨于頻繁,協同共進🧘🏽。進入20世紀以來🫎,在科學的技術化與技術的科學化進程中,兩者日漸融合👱,出現了科學與技術的一體化形態——科學技術,簡稱為“科技”🦸🏿。
科技觀就是科學技術形態、流變及其社會功能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隨著科學技術的演化,人們的科技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展現為一種曆時性結構。同時,科技觀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兩個層次𓀊:一是關于科學技術本身的屬性、體系結構與演變規律的觀念,通常被稱為“內觀”🦶;二是關于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以及與社會諸領域互動關系的觀念,往往被稱為“外觀”。“外觀”以“內觀”為基礎,是後者的延伸、拓展和補充👩🏼🌾🥄;兩者相輔相成,互動並進,共同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科技觀🍛,即形成一種共時性結構。
科技觀的形成與認識路徑
近代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和科學技術的快速擴張🚵🏼🦸🏽♂️,人們對科學與技術現象及其社會功能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19世紀中後葉,是第一次技術革命向縱深推進👨🏿💼、第二次技術革命醞釀萌發的曆史時期。此時,近代後期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也進入了全面快速發展階段,湧現出一大批新興學科門類。這一時期的科學與技術成就以及所形成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使科技觀得到了豐富和發展。當然,科技觀並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變遷尤其是科學與技術本身的發展而演進的。一百多年來,人們從各自所處時代或地域的科學技術成就與認知背景出發👩🏿🎤,觀察、分析和探究科學技術的新屬性、新特點及其社會功能👨🏽,進而分化衍生出各具時代、地域、流派或個性特色的科技觀的諸多具體形態🕵🏻♂️。從微觀層面看,科技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其中並存著多重曆時性結構與共時性結構⚠️,以及血脈相連、分化融合的複雜演化軌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作為新科技革命的軸心,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目前正在從以微電子和互聯網為標志的初級階段,向以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為代表的高級階段邁進👮🏻♂️;同時🥬,以基因工程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也風生水起,促使人類社會從信息科技時代走向生物科技時代,邁向科技創新的嶄新時代。當今科技發展呈現出加速化👩🏽🎤、綜合化、集團化、產業化🥺🧑🦳、全球化趨勢,以及科技與人文交融👱♂️📖、科技與社會互動等一系列新特征、新態勢,必將產生廣泛而深遠的曆史影響。人類社會已步入全面深度科技化的嶄新時代,迫切要求改變過時落伍的傳統科技觀。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科技觀源于人們對科技實踐經驗的歸納和概括,反過來又引導著現實的科技實踐活動🪺。因此,只有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直面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活動、最新成就以及豐富鮮活的社會科技化進程,才能從中窺探和發現當代科技發展所展現的新屬性、新特征🧑🏻👨👧👦、新機制、新規律等。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的最大內生變量和眾多社會現實問題的交匯點,對科學技術發展及其所催生問題的關注與探究🔋,成為當代科技觀的關注重點👩🦼➡️。從邏輯的視角看,揭示科技觀的當代內涵🙏,主要表現為一個以歸納邏輯展開的思維上升過程,其中並存著三條基本進路💃🏻:一是學習當代科技知識,梳理🌎、跟蹤和理解眾多科技前沿的新進展🚵🏽,直接挖掘和提煉當代科技發展的新屬性👈🏻、新特征和新規律等🚣。二是通過梳理和解讀反映當代科技前沿進展的一系列綜合性報告🙇🏽♀️,以及討論某一領域科技新成就、發展新態勢或新特征的專門著述,從中間接提煉和概括當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屬性與新特征等。三是面向廣闊的社會生產與生活實踐領域,觀察🪬👱🏼♀️、分析和提煉當代科技塑造社會面貌的新樣式👵🏿、新機制、新特征等,進而全面認識當代科技的主要社會功能等🕕。
關注和反思當代科技發展及其社會功能💆♂️,也是當今眾多學科、思潮🙍🏽、流派的基本特征,其中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或系統或片面地觸及科技觀層面的內容。這些理論成果也是探究當代科技發展問題的思想資源🆒,我們應當批判地吸納和借鑒這些理論成果中的合理成分,博采眾長、守正創新🍨,借以豐富和發展當代科技觀。
科技觀的時代意蘊
當今科技發展展現出一系列新特點、新屬性與新態勢🌰,豐富和發展了科技觀的時代內涵,主要內容有👩🦼:
其一,科技革命觀☝️🐞。進入20世紀以來,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創立為開端的現代科學革命持續推進,深化和拓展了人們對微觀、宏觀和宇觀世界的認識,也將人類帶入了“大科學”時代。發源于二戰期間的核能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新興技術,逐步演化為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群及其產業集群🙅🏽♀️。目前🏗,以互聯網和個人計算機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向以大數據、物聯網、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為標志的智能技術革命階段挺進。同時,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命科學技術後來者居上👘,即將進入爆發式成長階段🫡,正在演變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軸心或領頭羊🈁,必將重塑當代科技與社會發展格局🤌🏼👱🏽♂️。這兩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交錯重疊、互動耦合,開始上演“雙主角”對唱的科技史大戲,以往曆次科技革命之間的過渡期(或間歇期)已不複存在。
其二🧑🏿🎨,科技融合觀🤟🏻。進入20世紀以來,在科學技術化與技術科學化進程的雙重驅動下🧑🎓,科學與技術日漸融合,逐步改變了傳統的科學研究與技術創造模式🤖。當代科學研究愈來愈依賴于先進實驗技術研發及其成果的支撐,或者說實驗技術的樣式與水平決定著新科學事實的發現模式🧛🏿♀️,即決定著科學家能感知到什麼👵🏼🥭?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對于天文學發展、大型粒子對撞機對于高能物理學研究莫不如此。同樣,隨著當代技術研發向高精尖方向邁進🧀,技術前沿領域的許多新屬性、新規律有待探究,形成了技性科學(technoscience)形態。其中,探索性的技術試驗既肩負著驗證技術原理與設計方案的使命,又承擔著發現科學事實🧎🏻♂️、驗證科學假說的任務,與科學實驗之間的界限趨于模糊。與傳統的自然科學不同,技性科學並不是要說明和解釋現存的自然現象“是其所是”,而是要通過技術創造“成其所是”🎷,進而揭示和闡釋人們所創造技術人工物的結構、屬性、條件和過程,達到知行統一或同步。技性科學知識是在技術研發進程中隨同技術人工物一起被“制造”出來的,即“所是”取決、服從和服務于“所創”。由此可見,高新技術研發開辟出一個全新的未知人工環境或領域,自然界中原本並不存在的新型技術人工物及其創建過程,開始轉變為科學研究的新任務🧘🏻、新領域♜。
其三🎫,會聚綜合觀🏊🏽。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形態🧑🏽🎄,會聚技術力圖將納米科學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四大領域加以會聚組合,體現了人類將在納米層次上重新認識和改造世界以及自身的雄心壯志🔡。其中所折射的科技前沿領域的多學科會聚、綜合集成以及交叉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已演變為當代科技發展的基本特征😭。近年來💆,科技前沿領域的一系列新成果都展現出跨學科🤴、跨領域、多學科會聚集成創新的特征🤵🏿♀️,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或協同並進趨勢開始顯現。傳統的學科分化、專業技術精進雖然有利于深化對事物的認識與改造,但是前沿問題或高新技術目標及其所處環境卻是複雜多樣、不確定或易變的,往往需要借助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多領域的先進技術手段才能認識和解決。因此💁♀️,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分析性或線性思維模式,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或者會聚集成眾多領域的科研力量及其優秀成果➕,協作攻關,已成為當代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事實上,正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眾多當代先進科技成果的不斷會聚和綜合,才為眾多社會目標的實現和生命科學技術革命創造了必要的支撐條件。
其四👐🏻,創新驅動觀。科學技術發展已走過了以個體勞動方式為主導,依靠求知欲、好奇心或機遇驅動的階段🚓,以及以產學研合作等集體勞動方式為軸心,依靠資本驅動和團隊協作的階段,正在邁向以國家創新系統為載體、依靠資本與國家力量雙重驅動的階段。這裡的國家創新系統就是在國家的戰略目標和總體規劃引導下🩱,科技體系各部門🚣🚞、單位之間相互協作而結成的巨型創新網絡。它既是科技知識生產🤼♀️、交流、傳播與應用過程的體制化,也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資源配置的調控機制*️⃣🎐。事實上,在科技發展進程中🙍🏼♀️,隱藏于事物背後的屬性、特點和規律以及潛在的技術原理、機制與功能🗓,都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創造性勞動才能得以揭示或創建。在科學、技術與生產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積極主動的創新已演變為推動科技進步乃至經濟社會加速發展的原動力𓀇。科技創新涉及政產學研等多元主體,人、財、物、知識產權、文化氛圍等多重要素🤵🏽,是各創新主體與要素之間協同合作或耦合的一種非線性現象,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離不開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一方面↖️,在充分調研🪅、預測和評估的基礎上👩🏽🏫,要尊重科技發展規律,制訂科技創新規劃或路線圖,有目標、有方向⚅🧞、分步驟地自覺推進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集中人、財、物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協同攻關,勇于創新;還應著力營造促進科技創新的社會體制機制、文化氛圍😂、教育體系等支撐條件,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其五,加速發展觀。包括科技在內的現代社會的快速演進現象🎷,早已為許多學者所關注和討論🌖。加速回報定律🤾🏻、技術系統進化法則🎸、普賴斯指數律、摩爾定律等,都從不同領域或層面揭示了科技的加速發展態勢。當代科技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不斷提高,科技知識增量急劇膨脹🤟🏼🌊,眾多科技領域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以至于人們經常使用“突破”“爆炸”“革命”等詞匯來描述眾多科技領域的演進。我們可以從論文發表數量或專利申請量的增長🖕、技術更新換代的頻率、通用技術效能指標的增幅☝🏼🧏🏽、科研經費投入的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增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等維度,對科技加速發展態勢進行分析、描述和預測。當然🛃,這裡的“加速”主要是在隱喻或修辭學意義上使用的。其實,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科技發展的速度或加速度並不相同,應當展開具體分析和描述。
其六💇🏼♂️🫁,綜合國力觀。科技不僅是第一生產力,而且已演變為綜合國力的基礎或核心:一方面🤸🏿♀️,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狀況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與科技實力及其增長潛力,而經濟和科技本身就是構成綜合國力的主要指標;另一方面,當代科技成果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地滲入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9️⃣、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等,推進了社會的深度科技化建構,改善了綜合國力的結構🐠、要素和環節,從而促使綜合國力得到全面提升♊️。例如,作為綜合國力構成單元的傳染病防治能力,就取決于疾病防治系統和醫療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及其運作流程的科技水平。或者說與這兩個系統的構成要素、結構、運轉環節相關聯的科學技術越發達🧑🏼,傳染病防治能力就越強大👩🏼🎓🧜🏼♂️,進而綜合國力也就越強大。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的觀念轉變,凸顯了科技對于當代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基礎性或決定性作用🍣🍩,成為一個顯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