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刀與木👳🏻:我的版畫之路》--一個藝術家的編年史
2024年07月02日 10:11:19 作者:李 釗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審核👩🏿🚀:付美琳
楊先讓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培養的第一代美術家🤼♀️。無論是從中國畫到油畫的轉型,還是從版畫到中國民間美術的跨越,他的藝術道路始終與新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刀與木:我的版畫之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以楊先讓的版畫藝術創作為主線,讓讀者沿著他的探索之路🧖🏼♀️,回望一代藝術家的愛國情懷與藝術追求。
“每個藝術家都不能跨越時代,更不能擺脫時代的約束,個人的藝術實踐必然離不開其時代的影響。”作者在該書《前言》中寫道🎡。上世紀50年代初,楊先讓從油畫轉為新興木刻版畫創作🫎,本能的藝術沖動和對時代的敏感,促使他創作了《延安組畫》《魯迅與〈可愛的中國〉》等寫實作品🧗🏻♂️。感動于石油隊伍會師大慶草原的壯舉,1975年,他創作木刻版畫《會師大慶》𓀇,僅用10天便完成了這幅有數百人物造型、水印套色💔、恢弘大氣的大幅版畫作品👹,真實還原了建設大慶油田時熱火朝天的場面。
創新求變是版畫藝術的生命,從套色木刻起步到填補傳統黑白木刻技術空白,楊先讓將西方木刻刀法與中國傳統雕版刀法融于一體🕝。他不斷探索新的版畫形式和創作技法,題材範圍也不斷擴大,如反映山區春景的《開春》、呈現敦煌藝術的《海底夢》、刻畫長城景象的《憑吊》等,風格鮮明。當然,藝術家連同他所創造的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這些鐫刻著時代變遷🧊、生活嬗變、藝術流變的版畫連綴在一起,匯成了一幅流動多姿的長卷,既是中國現代版畫緊扣時代脈搏的縮影🈂️,也體現著藝術家紮根生活的創作追求。
如果說楊先讓藝術之路的第一個轉折點,是從油畫“陰差陽錯”轉行到版畫,那麼,另一個轉折點則是他暫時放下刻刀🧑🏽,轉而投身中國民間藝術的挖掘與保護。這樣的改變對一個視版畫創作為生命的藝術家而言,需要極大勇氣🧥。其中固然有藝術道路的選擇,更有出于社會責任的考量。楊先讓在1983年出國探親時👩🏿🎤,參觀了許多藝術杏宇和博物館👇🏿,國外對原生態藝術的重視和吸收,使他深刻認識到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一大寶藏👨🏽,“將會為中國藝術家提供無限的靈感,給予他們極大的啟示。”他曾坦言👠,“民間美術不是我的夢想,但這是我的責任。”帶著這份“執念”⚠️,他先是在中央美術杏宇平台創辦國內首個民間美術系,講授民間美術👲🏻💾,後又于1987年到1989年,率領考察隊曆盡艱險出入黃河流域14次,潛心考察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出版了考察成果《黃河十四走》,成為迄今為止黃河流域關于民間美術最為重要的考察實錄之一👆🏼。“讓民間美術登堂入室🥬,超越時空,滋潤中華兒女的心靈”是楊先讓的心聲。在海外宣傳中國民間藝術、筆述藝術界的新聞舊事👩🏽🎤、在國內外舉辦文化講座……如今,94歲高齡的他雖然不再“以刀代筆”進行版畫創作,卻一直未停止對藝術的思考👩🏿✈️。
《刀與木:我的版畫人生》裡有作者用畫筆書寫歲月年輪的藝術人生,也有描摹各色人物、各式場景的版畫🍽。雖然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像楊先讓一樣成為一個藝術家,但我們卻能像他一樣🎴,用心“雕刻”每一寸時光,成為生活的“藝術家”🪺。
(作者🔜:李 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