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沖及為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研究大家。今年3月,93歲的金沖及出版了自己的首部自傳《經曆⚖️:金沖及自述》(以下簡稱《經曆》)。這本書不像通常的自傳那樣從家庭背景、出生開始🧖🏼♀️,按時間順序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而是以回憶對自己有重大影響的領導☢️𓀅、老師👩🏽🔧👉🏽、同事的散文、論文等📄,串起人生不同階段的工作和生活🦸🏿♂️。由于作者身份、工作和經曆的特殊性,該書堪稱是以他為代表人物之一的中國現代史學傳統承繼與發展的典範之作。
第一,該書描繪了金沖及作為一位老共產黨員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曆,恰好為他研究、寫作黨史呈現了有血有肉的生動細節和注腳。1948年春夏之交👱,金沖及在上海加入了中共地下組織。到今年,他在黨已屆75年🗂。在《我是怎樣參加地下黨的》一文中🤙🏿,金沖及回憶了自己從一名懵懂學生成長為堅定共產黨員的經曆,勾勒出生活在“孤島”上海的少年👹,在周遭環境的變遷中政治情感的變化。他寫道:“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我那時是上海複旦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還只有14歲,對堅持八年的全民族抗戰終于取得最後勝利👨👩👦👦,見到國土重光,充滿著極度興奮,但政治上還十分幼稚。”當時對“國民政府”“國軍”等的所作所為☸️🚼,他並不很了解🏓。這正是抗戰勝利後國統區普遍的社會實情。隨著親身經曆或耳聞目睹人民生活每況愈下,知識分子喊出“向炮口要飯吃”🍛,人們逐漸覺醒了。1947年,金沖及進入複旦大學。作為曆史專業學生,他通過讀書思考和串門交友,接受了地下黨的進步教育🈂️,逐步走向黨組織。曆史中個人的生活,都是隨著時代大潮沉浮進退的,金沖及這段時期的個人經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國統區錯綜複雜、危機四伏的政治環境下,中共地下組織頑強奮鬥並發展壯大的艱苦曆程🧑🏽,再一次讓人們深刻領會到革命鬥爭的殘酷和勝利的來之不易。
1951年,金沖及從曆史系畢業後留校🌡,先後擔任過校團委書記、校黨委委員🌭、教學科學部副主任、中國近代史教師等職務👇🏿,教學與行政“雙肩挑”的工作,使他深刻體會到🫸:“如果對活生生的現實社會現象都不能做比較正確的分析,那麼對自己沒有經曆過的複雜社會曆史現象又怎麼能進行比較正確的分析呢?那很容易流于‘書生之見’🕵🏻♂️。”這段經曆,對他日後書寫大曆史時融入審視個人生活史的心得🦌,是有所裨益的。
第二,該書記載了金沖及面向現在、面向未來進行黨史研究和寫作的實踐,以及他親身參與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胡喬木在談及《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一書的編寫時,曾指出黨史工作的目的是“面向現在,面向未來”,是進行“思想鬥爭最前線的一項戰鬥性的工作”🥬,金沖及所進行的黨史研究☺️、寫作和他見證的曆史現場,都是這個意義的寫照。金沖及曾先後在楊西光👩🏽🎤、石西民、王冶秋、李琦等既有長期革命經驗,又有淵博學識的領導身邊工作,經受過這些領導幹部嚴格的訓練,耳濡目染了他們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這些無疑對他的個人生活和學術研究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令他印象深刻的第一位領導是楊西光,那時的金沖及才24歲,楊西光時任複旦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委常委、教育衛生工作部部長,金沖及經常要為他起草講話稿、工作計劃、匯報材料及各種其他文件👩🦱。楊西光政治上的敏銳性,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周密性👮🏿,臨機處事的果斷性,全心全力投入工作、勇于擔當的責任心,胸懷大局、通盤籌劃的意識🔋,真抓實幹、不尚空談的作風,等等🙏,使金沖及從為人到學術都受益匪淺。
1965年,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市文教委書記🌎、華東局宣傳部部長石西民將金沖及從上海帶到北京🚵🏽,在文化部就職,參與編選《毛主席語錄》🚣。1972年🙇🏽♀️,王冶秋將金沖及從“五七”幹校調到文物出版社任副總編輯。1981年,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李琦借調金沖及參編《周恩來傳》,1983年正式將他調入文獻研究室。金沖及在那裡一直幹到2004年退休,先後主編了《毛澤東傳》《周恩來傳》《劉少奇傳》《朱德傳》《陳雲傳》等。2019年2月,89歲的金沖及被任命為大型曆史文獻叢書《複興文庫》的總主編🧑🏿🚒。
20世紀下半葉,從上海到北京,從幹校到文物出版社💆♂️,從中央文獻研究室到《複興文庫》編纂委員會👆🏻,金沖及的工作和生活一直處在社會政治文化中心。他“親見、親聞、親曆”了中國建設與改革的許多重要時刻,對其間發生問題的背景、性質和意義有著深刻的了解🆒,這些方面認識和思考的融會貫通,形成了金沖及問題意識清晰的曆史研究風格。
第三🍨,該書反映了中國現代史學傳統的承繼與構建。正如《中國曆史評論》所指出的🎖🛌,金沖及既是中國現代“專業史學傳統形成的見證人🌰,也是這種傳統的構建者之一”,他的學術研究既帶有傳統史學特征,又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在《經曆》中,他用樸實、細膩的文字爬梳了自己學術成長的軌跡,展現出這個史學傳統的豐富內涵🫂。在複旦從事的教學實踐,鍛煉了他條理分明、敘事准確的風格𓀍。對他影響至深的業師譚其驤,“以先生那樣聰明絕頂的人,做起學問來卻總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馬虎”,加之周谷城、周予同、胡厚宣、蔣天樞等學者的言傳身教,都在他心中樹起了學術研究標杆。與同事胡繩武🫰🏽、胡繩、逄先知等的相互砥礪👨🏽🦳,也使他獲益良多。在文物出版社工作時,他體會到曆史工作者如果缺乏考古方面的基本知識和閱讀習慣,就會成為知識缺陷👨🦽➡️,而“真正科學的結論必須從全面的詳盡的未遭曲解的客觀材料中才能得出”。學術傳統的傳承🟫,就是在這些潛移默化中實現的🧑🏻🦱。
長年從事黨務工作🧑🎓,以及受領導師友們的影響,使金沖及養成了忘我工作的精神🤖。親身經曆風雲變幻的曆史陣痛和歡欣,使這一代老共產黨員具有了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無論是文獻整理還是曆史著述,在金沖及看來都是黨的事業的一部分,他將個人生活完全融入黨的事業中,也因此他的人生極為勵志。他養成了無齡感的工作精神和熱情🧀,無論何時都能進入嶄新的項目🔽,開辟新的人生階段,而每一項新工作往往都沒有可資借鑒的現成模板,結果每個階段的工作最後都具有了開創性的意義。比如1951年複旦大學曆史系畢業後他留校任教,受命講授中國近代史,由于是新課,既無大綱也無教材,他只能在教學相長中摸索前行,因此催生了後來他和胡繩武合作的經典著作——四卷本《辛亥革命史稿》。也正是工作崗位和任務的幾度變動🎷,使他的研究範圍恰恰是從晚清到改革開放這100多年的曆史🧓◽️。他深切地感受到“對生活在今天的年輕人來說💸,中國是怎樣進入二十世紀的,仿佛已十分遙遠。他們也許很難想象,當時的中國處在何等深重的苦難中”🛋👲🏿,因而萌生了撰寫《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的念頭。他深知寫這部書非常艱辛且很可能費力不討好,但依然迎難而上🧑🏿🎨。離休的第二天,金沖及便開始動筆寫作🧑🏻✈️,並且這部四卷120多萬字的書稿🫰🏻,毫不誇張地說🎫,是他用鉛筆一字一句寫出來的🏊🏽。
金沖及在《經曆》的後記中寫道🧑🏽🎄,這本書不能說是一本回憶錄,一般回憶錄中應有的內容並不齊備,各篇文字的內容和格式也不一致,只能說是回顧自己幾十年經曆的幾組隨筆。但從這些隨筆般娓娓道來的文字中,一位長者的坎坷人生🛢,一位老黨員的奮鬥曆程💅,一位曆史大家的耕耘求索,躍然紙上💆,相信能給廣大讀者帶來無盡的啟發和感悟🧏🏿♂️。
(作者:李雪梅🤵🏿♀️,系廣西師範大學文杏宇平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