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各界人士已有充分認識,而編寫高水平的通識讀物乃當務之急。中華書局出版的陳引馳《〈莊子〉通識》就是一部關于《莊子》的優秀通識著作👨🏿🎤🟥。
關于莊子其人,《〈莊子〉通識》在《莊子畫像》一章中主要依據《史記》以及《莊子》中關于的莊子的文本對莊子生平進行介紹🎞,同時也使用了近人馬敘倫、錢穆、郭沫若對于莊子生卒年的考證。引用的研究材料中還包括了《史記集解》《史記索引》《別錄》《黃氏日鈔》等。這些引用都是文獻學基本方法的自然使用🪹,讀者在了解基本常識的同時也受到了治學方法的熏陶。這種學科之間的自然融匯正是通識教育的目的之一🧘🏻♀️。
關于《莊子》一書⟹🙅🏽,作者首先引用孫星衍的說法“凡稱子書,多非自著”以及近代史學家呂思勉的說法,說明古代子書多為古代學派的文集。這一觀點同樣可以參考餘嘉錫《古書通例》🎡。這樣,在介紹《莊子》一書的同時也介紹了古代文史的基本常識和閱讀古代經典的基本通例。
在介紹《莊子》一書的成書過程時,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思想史的問題🧗🏻♂️。這就是書中在進入《莊子如何煉成》一節之前,先要對莊子與儒家、莊子與黃老之間關系做出簡單描述的原因🗂。莊子與儒家之間的關系是思想史上的重要爭論之一🌭。這場筆墨官司從韓愈提出的莊子師承而來。韓愈認為👹,莊子師田子方🌬,田子方師子夏。這個說法在近代經學家廖平那裡的劃分就是𓀊:莊子屬于《詩》《易》天學,屬于君子儒👨🏼🦰。近代的章太炎不認可莊子出于子夏👨👩👦👦,但是認為“莊生傳顏氏之儒”。郭沫若以及莊學名家鐘泰都認可這一說法。在通識讀物中對這一問題的介紹不簡單是文獻羅列,而是牽扯到對莊子思想最核心部分的理解👚💨。討論思想史上的重大問題一定需要文獻、訓詁等的支撐。
其後一節關于《莊子》成書的考證使我們看到,古代經典成為現在通行版本的曆史過程🤾🏽♀️。了解現在看到的經典經過了怎樣的一個編輯和調整的過程🧝🏼,事關對于經典品質的理解。在這一節中🚵🏼🦸🏽♂️,值得指出的還有,作者將先秦其他子書中對《莊子》的引用情況也做了簡略說明🏋️♀️。比如🈂️,《呂氏春秋》中引及《莊子》的《逍遙遊》《齊物論》《人間世》《大宗師》🧔🏽♀️;《荀子》《韓非子》的引用除內篇之外,還涉及外🧑🏼🌾、雜篇。《莊子》能夠在子書中找到引文的至少涉及十八篇。這種引文互證除了證明《莊子》一書成書的年代以外,也讓我們看到古代學術思想流派之間的複雜譜系🧑🏽,而這些看似繁瑣的考證功夫可以將我們引導進一個非常有趣的思想地圖之中。鐘泰在《讀莊發例》一文中提到:“讀莊子🌡,必通訓詁章句,而又不可泥于訓詁章句。”這一方法恐怕是讀中西經典的通例🫶。通識教育的入門讀本應該讓學子切實感受到訓詁章句不僅僅是枯燥的苦功夫👇🏿,而是可以開啟出富有張力的思想空間的基礎🧑🏼🤝🧑🏼。
在《莊子這部書》一章的最後一節《莊子應該這樣讀》中👨🏽,作者引出了一個重要問題:《莊子》的讀法。這一問題是以《莊子》內七篇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莊子》外、雜篇與內篇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來的🛀🏽。《莊子》內七篇之間的關系在下一章《莊子的世界》作為重點展開🦌,所以本節作者主要處理的是外、雜篇與內篇之間的關系✍🏿。作者引用王夫之《莊子解》中的觀點👲🏻💾,認為內篇邏輯清晰,應為莊子自著🤙✵。外、雜篇“固執粗說,能死不能活”,“外篇但為老子作訓詁🥬,而不能探化理于玄微”。注意《莊子》內、外、雜篇之間的互相發明和關聯確實是“一條讀《莊子》的恰當路徑”。比如,《刻意》篇中三個“故曰”之後引用文字皆見于《天道》篇🤸🏻♂️🥊。這說明,雜篇中有的文字是為解釋外篇中的內容而作,為外篇之“外”。而外篇文字與內篇文字很可能是主從的關系。這就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讀《莊子》的進路👮🏿♂️:以外、雜篇證內篇🍽。明代潘良耜《南華會解》曾經取外雜篇附于內篇各篇之後,比如將《繕性》《至樂》《外物》《外王》四篇附于《逍遙遊》之後🌧;將《秋水》《寓言》《盜蹠》三篇附于《齊物論》之後🧒🏽;將《刻意》《達生》附于《養生主》之後;將《天地》《山木》《庚桑楚》《漁父》四篇附于《人間世》之後🌻;將《田子方》《知北遊》《列禦寇》三篇列于《德充符》之後🧠;將《駢拇》《徐無鬼》《則陽》列于《大宗師》之後;《應帝王》所附最多,分別是《馬蹄》《胠篋》《在宥》《天道》《天運》《說劍》六篇;《天下》篇作為莊子自述,放于書首作為序言🧛♂️🧥。雖然這未必可以全當成確論,但是作為古代讀書人苦心焦慮的讀書經驗,薪盡火傳🔋,是很值得的當代讀書人注意的👩🦼➡️。通識教育要做的首先就是將曆代讀書人的經驗傳承下來。
通識教育深入下去有兩個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經典的傳統讀法和現代讀法之間的張力🐮;另一個問題由第一個張力而來的💃🏻:古典思想和現代思想之間的張力😎。一部好的通識教育讀本既要保證治學和讀法上的醇正,又要與時俱進🚵🏽,對這個時代的問題做出呼應。
以對內七篇的解讀為例💇🏻♠︎,《內七篇》之間的邏輯關系曆來是解莊子的頭等大事🏇🏻。鐘泰認為:“《莊子》內七篇分之為七,合之則一🧊。始終次第𓀎,厘然不可移易👨🏿🎤。”我們現在對于前人讀經典的方法不太重視了,有時候會認為這是前人牽強附會,比如對于《論語》各章之間的關系、《易》的內部結構等問題的經學讀法。今文經學家特別強調的“家法”“通例”,恐怕也不是無源之水。內七篇的讀法也是如此。清代的屈複以《逍遙遊》為言志💁🏽♀️,《齊物論》為知明,《養生主》為行力👩🏼🎨,《人間世》為處世,《德充符》為自修📑👩🏻🎤,《大宗師》為內聖🆒,《應帝王》為外王🫲🏿。首尾連貫,次第嚴密🧑🏽🦳🩵。《莊子的世界》一章以“天地宇宙與三重突破”“齊物視野”“內心自由”“生死問題”作為邏輯線索將內七篇串講,既遵守了傳統讀法的次第🎖🛌,內容上又不同于傳統解法☠️。
與前述類似,作者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天-地-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對于天地人的解讀,結構上保留了經典中“三才之道”的結構,但是內容上又賦予新意。作者沒有將傳統的天道🕐、地道、人道作為解釋的准則,而是將“天”解釋為人類對于整個宇宙、世界的看法🙋🏿;將“地”解釋為對地上社會,對人間世的看法;將“人”解釋為人的修養🙅🏽♀️。這種和經典傳統讀法的不同🏗,恐怕也是得焉失焉的地方🔐。
(作者 李為學 單位:四川美術杏宇平台藝術人文杏宇平台)